阅读历史 |

第389章 《上南台书》(2 / 2)

加入书签

本历史上十几年后沈鈇向南居益提出的《上南台书》中抄来的……

只不过原历史上沈鈇提出的经营目标是澎湖,而王文龙将目标改为台湾而已。

当年王文龙看到沈鈇的《上南台书》时就很惊讶,沈鈇的思想比起同时代的明朝官员实在太先进了。

沈鈇在《上南台书》中表明在福建禁海绝不可行,相反福建的海面想要平静,只有靠朝廷主动经营海外岛屿。

原历史上沈鈇提出这观点时,台湾已经被荷兰人所占据,所以他只能提出经营澎湖,以澎湖岛的经营徐图恢复台湾。

这观点还不算什么,关键是他提出经营澎湖的方法,除了常见的派游击、派兵马、建造炮船之外,还有主动移民澎湖,拟定通商便民制度。

而目的是“澎湖岛堪与南澳并称重镇,而八名士民永有攸赖矣。”

南澳是福建广东两省交界之处,正好座落在东南亚贸易主航线上,在此时就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,不只是军事重镇,更是大明沿海最重要的商业重镇。

沈鈇想要将澎湖经营成南澳岛一样的地方,说白了,他不只是想要把澎湖建设成一处军事要塞,更是想将澎湖弄成一块用于通商的经济特区,和月港互相配合,彻底控制台湾海峡的商贸航线。

沈鈇的这建议提出时郑芝龙还没满十岁,他的提议要是真能被实行后来的郑家根本就发展不起来。所以谁说明代人没有商业思维?只是沈鈇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被重视罢了。

沈鈇能够有开发台湾的想法,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家庭就与海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换成其他背景,根本就不会有人做类似的思考。

而原本历史上的沈鈇写出《上南台书》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反应,直到几十年后,明清鼎革,顾炎武在故纸堆中翻出了这《上南台书》,一读之下惊为天人,因为站在后人视角,沈鈇所隐说的开发台湾岛的好处在后来历史中一一被郑家所证实,顾炎武大感配方,并将此文收入他所编纂的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。

而沈鈇自己的命运则有些唏嘘,崇祯七年,沈鈇因为子弟海外经商犯重法,他连坐也被判杀头。

福建的小型海商并不是大商人、贵族的对手,他们反对禁海的声量也不大。

而借助《中华文明入台史》被炒热的时机,这些小型商人终于成功的联合了起来。

这篇文章给开发台湾提供了理论武器:台湾本来就是中华的土地,自古以来凡是强盛的朝代,没有不对台湾施加影响的,而且开发台湾有种种好处,这一项项都能成为支持开海开台的坚实证据。

在沈鈇等支持开海的名仕的奔走呼号下,小商人们支持《中华文明入台史》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。官府还没有表态,福建的士商就开始自发按照文中六策组织开台事宜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