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53章 好戏开场(2 / 3)

加入书签

有制厂,山东的盐,白,从这里源源不断走向四面八方,往北销往蒙古,往西到河南。

经过这些年的勘察调研,吴潜和汪纲一致认为,将来黄河决堤,河水还会大量注入大清河。

两波人又跑了两年,出了他们自己的方案。

赵与芮这几年加大了白的国内制销点,像山东的厂主销蒙古和河南。

浙江、江南的主销日本和高丽。

好在赵与芮的大宋有捷径。

大清河经过济南,那济南附近的百姓肯定要遭秧。

两广的主销大理、安南、占城等。

吴潜去实地看汪纲跑过的,汪纲实地去看吴潜跑过的。

大员作为最大的产地,哪边需求量大,就销哪边,而且价格最低,也是国外商人去进货的首选地。

尽管朝廷保密做的很好,但总有疏忽的时候,时民间已经有人知道了黄泥水淋法,也会制造白,可朝廷控制民间私制,简单一条,凡民间大规模种植的甘蔗都有朝廷派人查看。

大批量的甘蔗只能卖给朝廷制,少量的甘蔗可以上市为水果。

民间商人无法种植大批量的甘蔗,自然也无法得到甘蔗汁,就算知道知道制白的法子也没有用。

但朝廷也通知民间商人,你们想干这行,可以到海外去干,殖民土地,随你种多少甘蔗,搞多少。

这些年济南附近也有不少商人考虑到海外去,但附近较近的都被宋军控制,更远的地方风险也大,目前在大宋境内,想殖民海外的商人还是比较少的。

上午大概八点左右,吴潜刚到岸边,就见一排大船正徐徐从沿岩离开,这些都是官船,上面装满了精盐和,正沿着大清河往东南方的安山湖去。

安山湖就在东平州,与河北大名相近,距离河南也挺近的。

朝廷的盐和先运到东平,再从陆路进河北河南。

通常从济南发出的盐等物,只要不遇到雨雪天气,二十天左右能到开封,这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快的。

吴潜站在岸边看着这批船离岸,等这些船施离后,不远处才有另一波船在引导下开到吴潜所在的岸边。

船刚靠岸,跳板还没搭好,已经有两个青年直接跳下码头到了吴潜身边。

“下官曹友谅——”

“方俊杰,拜见吴制使。”

吴潜赶紧抱拳回礼,身边济南锦衣卫千户张鹏也迎了上去。

对面两人全是京城锦衣卫的人。

曹友谅是曹友闻的弟弟,目前京城锦衣卫百户。

这次他们随船运来六台蒸汽抽水机,锦衣卫负责保密事宜。

吴潜想治理大清河上面的土河,同时对土河一段进行清淤。

清淤在这会是最难办的事,排水不容易,你要靠人工去挑水,不知道挑到什么时候。

历史上的封建皇朝也很少这么干,如果非要这么干,肯定是先挖出泻水河道,排掉大量的水后,余下排不掉的才用人工挑。

吴潜向赵与芮汇报后,是第一个运用蒸汽抽水机的大宋官员。

土河是黄河和商河之间的河道,汉鸿嘉四年前17年黄河决堤后,截断了商河入海的流路,为宣泄河水,河堤都尉许商于当年带人开挖了土河。

土河挖出来后,和商河一起为防洪排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但长期没有得到修整,经过上千年后,到明朝中叶后和商河又合到一起了。

吴潜想先截断土河,然后排水清淤,筑堤加固,疏理下土河,整个工程量不小,但要真的完全弄好,土河至少还可以再用几百年,也能极大缓解黄河对大清河的压力。

大清河只有黄河三分之一宽,土河比大清河又要狭窄,吴潜截断土河,是当前最容易干的一条河。

曹友谅见过吴潜后,便向他汇报,这次带过来八台蒸汽抽水机。

吴潜大吃一惊,因为他只向皇帝申请了六台,没想到赵与芮大手一挥,发来八台。

“这可都是陛下的心头宝贝,吴制使可得小心使用。”

“那是那是。”吴潜赶紧点头。

边上方俊杰道,这抽水机用完后,不用还给京师了,还要运到四川盐场,用来抽水。

四川那边矿盐比较多,下雨天不能开工,而且矿井里水很难排出,朝廷这次在这边用完后,还得运到四川去。

吴潜眉头紧销,按他的工程安排,这边排水起码得一两个月,更别说前期和后期的准备工作。

但曹友谅让他别急,优先这边用。

几人说话间,船上已经开始往下运输抽水机。

抽水机分好几个部件,每个部件外面都罩着罩子,从外面看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。

工部有官员从船上下来指挥,众人小心翼翼的先把部件运到岸边。

吴潜看到最大的部件就是蒸汽锅炉,大小像头牛,现场足足有十几个人一起搬运。

下船之后就好办了,船上带了拖车。

拖车后面就是块厚重的木板,下面有八个轮子,每个轮子只有巴掌大小,全是金属打造。

众人把蒸汽锅炉放到木板上,前面有四匹骡马来拉运,后面还有人推,只要路好,还是比较速度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