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29章 膛线有点难(2 / 3)

加入书签

刻就列装。

此时进一步的改进又提上议程。

蒙军是骑兵居多,步兵进攻还是少数,现在仅以燧发枪就能对付大量的步营进攻,而想在骑兵冲击路上重创骑兵,那就得靠开弹,即能爆发的炮弹。

之前宋军的火炮都是靠炮弹在落地的翻滚后造成更大的杀伤,这纯属得看运气和脸。

而且在蒙古草原等地质较远的地方,或下雨泥泽的时候,落地后的炮弹滚的也不远。

“下一步,你们得研发可以落地后爆炸的炮弹。”赵与芮这时道。

四周工匠宁神静听。

明朝时就有了开弹,但那会质量极差。

当时的开弹有好几个缺点,比如炮管直径要比炮弹直径大,发射药被引爆后,会从“开弹”和炮管之间的缝隙里面喷出来,极容易引燃“开弹”暴露在外面的引信,导致提前爆炸。

其次当时的铸造工艺不能一次性生产炮弹全壳,要一半一半的生产然后拼凑起来,这种壳子很脆弱,很容易被发射药爆燃时摧毁,再者除了危险外,即使成功发射出去,因火药配方等原因,威力也很小,所以“开弹”在那时候一直流行不起来,然后就慢慢被弃用了。

现在赵与芮有最好的火药配方,爆炸威力是没什么问题。

密封性和间隙也解决了,改成木托炮弹,不可能再提升引燃开弹在外面的引信,从而导致提前爆炸。

现在赵与芮他们要解决几个问题,一是炮弹外壳,不能太厚,也不能太薄。

太厚了爆炸后,威力不大,太薄了可能没出膛就先炸了。

然后就是引信的问题。

引信是相当重要的,因为炮兵要估算飞行时间,落地距离,然后引信烧到那个位置,落地后正好爆炸。

引信要是短了,飞到半空就炸了,那就是白白浪费。

引信要是长了,落地后还等会爆炸,给了对方避让的时间。

这个原理就是和手榴弹差不多的原理,那么历史上是怎么解决的呢?

历史上的木管引信炮弹,会在木管上面提前标好刻度,在发射时炮兵会根据距离的远近估算炮弹飞行的时间,然后在对应刻度上挖出一个孔能够接触炮弹内部的火药,再然后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弹内。

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据炮弹发射距离来标刻的,都是经过大量实验汇总计算出来的。打个比方:燃烧十秒钟的时间内,你能飞六公里;那么炮弹要飞三公里,就用五秒钟,1.5公里就是两秒半,就这样提前在木管上标好刻度,所以能控制炮弹在设定的距离中及时爆炸。

虽然赵与芮确实不懂这些,只知道木管引信炮弹的大概原理,但把原理讲了之后,工匠们就会朝这个方向研发,无非多点时间去实验验证。

“这玩意搞不好容易提前爆炸,也容易炸膛,你们试验时一定要小心。”

“最后靠火药量和燃烧时间,就能确定引信的长短和攻击距离。”

赵与芮千叮万嘱,让匠作局小心,这些工匠,可都是他的宝贝。

现在这种开爆炸弹加上木管引信,在赵与芮这批工匠面前,已经是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了,远比研发雷贡容易很多。

唐波听完后,当场就表态,最多半年就能研发出来。

“先别吹牛,不着急,咱们都是有时间的。”赵与芮笑道:“诸工爱卿和匠师、炮手们的安全最重要。”

他这会才三十一岁,刚刚三十出头,正当壮年,有的是时间。

“多谢陛下。”众大臣还是非常感动。

转场时,赵与芮还是比较激动的。

有了木托炮弹,再进一步改进成会爆炸的木制引信炮弹,大宋朝的火炮无论射程,准确度,和威力都是数倍的递增。

到时一炸一大片,对骑兵冲锋也能造成强力的伤害。

配上燧发枪后,宋军在野外都可以随便打蒙军了。

可惜很快下个场地让他有些微微失望。

转场的地方是大宋制造膛线的地方。

原本膛线十五世纪才出现,但到十九世纪才大规模装备各国部队,原因当然就是膛线不好弄,准确说,是优质耐用的膛线不好弄。

赵与芮当年也提过几个建议,工匠们也一直在朝这些方向研发。

以目前的工艺水平,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也就是刮刀法。

刮刀法即用一根比枪管内径略纫略小的钢棒,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个槽,安装一块硬质合金钢片,钢片上有一条或二条凸出的有一定倾斜角的带状体,前端有利削部,并可调节凸起高度。在一条膛线位置上来回拉动数十次,就切出一条阴膛线,然后调节位置再切刮下一条。这种方法切奇数或偶数的膛线一般用单刮刀,切偶数的膛线可以用双向刮刀。也可以在相对的位置安装单刮刀,双刮刀或三副刀,一次切出2至6条膛线。

这是封建时代最容易操作的办法之一了,也是最容易理解的。

但它的难度也有几个。

一是这个时代打造比枪管内径略纫略小的钢棒比较难,精度更要把握好。

二是安装硬质合金钢片的材料需要不停的尝试。

赵与芮的燧发枪枪管都是采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