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45章 自己人也骗?(求月票)(2 / 4)

加入书签

战场上用诡计,但在战场之外,说话还是算数的。”赵与芮赶紧道。

两名大将苦笑。

“现在金国还有粮食来源吗?”赵与芮这时问。

“按陛下旨意,城外粮田全部摧毁--”其实秋冬时,正好是蒙金宋在附近大战时,金兵都没抢收到多少粮食,很多也被蒙军毁了。

宋军占据后,继续先毁掉,先断金军粮草。

因为宋军没去围城。

现在赵与芮就是这样,不派兵去围城,就和金国各自占着自己的地盘,然后耗,看谁耗的过谁。

“五六月份时,金兵可能出来耕种。”赵与芮这时道:“他们耕种时,你们不要管。”

余玠和刘整再次对视,想笑也笑不出了,陛下这是,真黑啊。

“等到长到七八月份,如果还不降,等他们稻谷长大点,就派兵去一把火烧了。”

“。。”两人相当无语。

刘整没忍住:“陛下,为何不直接动员大军,攻打这三城,应该没什么难度,金军上下已经无斗志。”

赵与芮解释道,攻打坚城,死伤会加重,我军新占大量金城,当先巩固在当地的统治,同时调运工匠,运输火炮和投石机,为下步和蒙开战做准备。

赵与芮现在还是以巩固河南统治,为河南各州县运输防守器械为主,而且一打金国,蒙古那边也可能会动。

反正金国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,也不着急。

时间拖的越长,金国内乱的可能性越大,到时可以不战而下。

刘整听完,觉得有点道理,主要是皇帝陛下,不愿意轻易的去攻坚城。

赵与芮登基后,宋朝已经与金国和蒙古打了很多大战,但赵与芮都在尽量避免去攻打坚城,减少伤亡。

像金国的南京,防守相当坚固,历史上要不是金国皇帝完颜守绪先跑了,蒙古还是攻不下。

现在赵与芮就是想逼降金国,金国除了这三地,全为宋军所占,宋军先加强当地统治。

“以前所有金国的官员---全部换掉,一个不留,官声不好的,全家诛杀,官声较好的,移居大员。”赵与芮沉声道:“所有地主,全部查抄,粮田分配给百姓和我们的将士。”

“集合当地所有工匠,征为国有,在各州设匠作局,打造兵备,加固城防。”

赵与芮这波攻取中原,查抄所有地主,就能让大宋朝进帐数千万贯,等打下南京等地,再查抄下,整个金国的地主被赵与芮抄完,最少能得上亿。

至于抄到的粮田更是近千万亩计,其他财富不计其数,绝对是大发一笔。

赵与芮这是比蒙古还狠。

蒙古人进河北、山西还得依靠当地豪强和地主,也没敢轻易查抄所有富户。

赵与芮直接查抄,地主一个跑不掉。

“洛阳现在谁驻守?”赵与芮这时问。

“回陛下,是王鉴。”余玠道。

赵与芮脑海里立刻闪过王鉴的资料,这人是赵葵旧部,原强勇军副统制,赵葵在推荐刘整之后,又推荐了王鉴。

赵葵先后向赵与芮推荐了余玠,吕文德,刘整等军方大将,这些人在历史上都留有盛名,所以赵葵眼光还是不错的。

后来又向赵与芮推荐王鉴,也明说王鉴能力比余玠他们三个差了点,但在大部分宋军将领中已经算不错。

“王鉴沉稳不犯错,擅守而不擅战,这是赵制使的防守良将啊。”赵与芮当即赞道。

余玠和刘整也都笑了,这是赵葵推荐的原话,王鉴这人比较会防守,不怎么打进攻战,当年跟着赵葵父亲赵范时,驻守淮东某城,敌军数倍兵力而不能动,防守战做的相当好。

这人和赵与芮一样,也喜欢在城头弄席棚来防箭,当然,宋朝的防箭棚没赵与芮的效果好,现在王鉴都在学用赵与芮的雨棚。

余玠也是认人用人,以王鉴守洛阳这座重城。

为啥说重城,因为宋军得到洛阳后,迁居了大量的中原百姓,这城中现在有好几十万人,目前在中原除了南京外,是人口最多,生产力最强的大城。

“朕要从两淮调一百名火炮工匠,你们在洛阳设火器局,征调当地工匠五百户加入,全军事化管理,严控进出--”这套标准在建康就做的挺好,建康府也有火器局,为两淮打造火炮,赵与芮登基数年了,也没泻密。

制造火炮最难的是失蜡法和泥铸法的应用和灌注,赵与芮这边统一用失蜡法,而失蜡法操作,只需要几个重要工匠知道就行。

这些工匠现在都是朝廷正式官员,享受高官厚禄,首先基本不可能被收买,其次全家进出都有锦衣卫跟随,外出也是,更没机会接近外人。

他们在工厂制模,然到另一个厂区灌注,这个厂区的工人们只负责融炼,每次完成铁水出炉后,就会被叫走,到另一个铁炉去干活。

等成品转移到另外的地方,给其他工匠打磨和加工,其他工匠根本不知道这种炮是怎么弄出来的,而且因为赵与芮引导性的在模炮外围都加了几层铁箍模样,并分成三四段,所以无论是南宋火器局其他工匠,还是蒙古人,都以为宋军的火炮是打了几截之后,再连接起来。

更狠的是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