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29章 超时代的机床(1 / 4)

加入书签

当时大宋的工匠还没有现在十分之一多。

赵与芮登基后,大力提高工匠待遇,收编国有的工匠全部为吏,从中还提拔官员,加上源源不断的财政和原料支持。

现在赵与芮的大宋,年造步弓一千万左右,年造神臂弓一百万加,年造强弩两百万加。

赵与芮工匠超出以前十倍,产量却不如以前,因为现在他对弓具要求标准比较高,质量要好,而且有大量的工匠用在甲胄,火炮,炼锻,甚至其他工具上面。

如果要分出一百个工匠加五百工人,一年只能打造五万把新式步弓。

而同样的工匠和工人,年打造普通步弓能达二十万以上。

大宋朝全力开车的话,年造的各种弓还能更多,但太多的弓用不完,也没有太多的弓弦,所以现在基本保持这个数目。

赵与芮现在全国才一百万出头的兵马,年造弓弩等于每人能分十几把。

听起来很多,但打起仗来弓箭消耗很快,很多时候一场战打完,现场的神臂弓也好,强弩也好,有好多能坏掉,步弓稍微耐用些,但弓弦也容易坏,每年替换弓弦都要很多。

所以官员认为,新式步弓打造耗时耗工又耗钱。

其中柘蚕丝成弦也好,牛脊梁牛筋也好,都贵。

其次这新式步弓的弦太长,又需要和滑轮磨合,所以更容易坏,换起来更勤。

听完之后,赵与芮有数了,新式步弓威力大,射程远,不费力,好上手,但打造难,造价高,易损耗,优缺点都很明显。

以大宋现在的国力和物资,可以全面打造,但会消耗更多的人力和物力。

现在赵与芮登基数年了,每年打造军备耗尽千万贯以上,全军甲具兵器都用最好的,每年造炮上千门,依然还是不够用。

赵与芮现在是钱有,工匠也够,就是物资不够。

整個大宋的产出,加高丽和日本都在和大宋不停的交易,都不够他用的。

毕竟现在大宋国力上升了,老百姓压力小了,生活也比以前好了,百姓们也要用到各种铁器,大宋的钢铁产量,加上交易来的,国内用用和打造兵器就没了。

你比如说箭羽,大宋现在每年打造箭枝数千万计,但羽毛供应不及啊,什么羽都用,还是不怎么够用。

宋军的箭羽有很多种,并分成等级。

最好的是雕羽,这个宋军就比较少,蒙军用的比较多,雕羽也分飞羽,外覆羽,肩羽,尾上覆羽,尾上覆羽,内覆羽和胸羽等。

最好的自然是飞羽,都用在一石弓以上的重箭。

其次是另外一些大鸟的羽,像鸨羽,鸨是一种类似雁但比雁大的飞禽。

然后有鸡羽,但这里不是指家鸡,是指野鸡,这会又叫雉。

另外还有雁羽、鹤羽(两宋时,福建造的箭很多都是鹤羽),鹍鸡羽、鹅羽、海鹅羽(这也是福建两广造的比较多的),这些是比较常用的,除此之外,像白鹇、鸿鹄(天鹅)、鹳、鹜(野鸭)、鸰(鹡鸰)、鸬鹚、孔雀、鸱鸮等禽鸟的羽毛也都可用作箭羽。

赵与芮没登基之前,两宋就有年产数千万箭羽的能力,能用的都用起来。

在赵与芮当上皇帝之后,军中弓弩用到了极致,实用性也更强。

以前的两宋产量是有,但真正用在战场上的还是少量,质量也差点意思。

现在赵与芮打仗上去就是一顿箭雨,噼里叭拉射个不停,用箭消耗非常大啊。

所以为了节省羽毛,赵与芮的部份神臂弓都换成了风羽箭,不带羽毛,为此还降低了射程。

真没办法,有些物资产出有限,不是你想打造多少就能打造多少。

这已经算是当世甚至未来几百年最强的生产力了。

再看一百年后欧洲大英帝国的数据:“1359年,英国总产量85万支箭,2万张弓、5万根弓弦。”

百年后的欧洲英国,全年产量远远不如当时大宋一个省的十分之一。

宋朝四川一省产弓弩数十万,箭数百万支。

史书上这个‘数’没说多少,但至少超过‘二’才能算‘数’吧。

那肯定比英国强十倍以上。

这次赵与芮产出了新步弓,以后用箭更厉害,军中战斗力也会变的更强。

新步弓射程和神臂弓相似,射速还超过神臂弓,又省力,绝对是个大杀器。

赵与芮试完新步复合弓后,又让现场军中诸将轮流射了射,大伙一致好评,需要力气很小,不费力,一场战斗中,可以连续射上百箭都行。

当然,如果连续射上百箭,估计这弓直接就爆废了。

副统制孟琛直接道:“陛下可大造这新式步弓,配上神臂弓和步弓,简直无敌。”

到时可以淘汰强弩,不用再造强弩。

强弩打造也困难,成本也高,关键射程和射速和这两个没法比。

赵与芮想了想,下令再分出一百工匠五百工人,每年产量先达到十万具。

众人很快离开广场,赵与芮跟着刘福等官员们来到一条河边。

河边造了个比较大的水力车。

水力车边上有个高高的棚房,里面人来人往,非常忙,看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