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64章 大宋王朝第一家国企(2 / 2)

加入书签

能扩大出口,朝廷以后盐税收入,可望达到三千万贯。

这数据有些水份,但也不能说太夸张,理论上有可能达到,毕竟后世清朝巅峰期就收到四千万两白银。

清朝盐税巅峰在末期,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,盐课入(算)约4500万两有奇,当然,那时人口比现在多多了。

马光祖这篇文章引用了各种数据,虽然略有水份,也有些夸张,但赵与芮很赞叹,毕竟很少看到引用数据来写策的南宋官员,决定任命他为盐业公司大使。

马光祖成为大宋国企松江地区(此时为嘉兴府所在)第一任总经理。

马光祖中榜眼后,先和皇帝单独见面,聊天,吃晚饭,立刻就惊为天人,皇帝年纪比他还小几岁,但似乎见多识广,天文地理无所不精,把马光祖说的一愣一愣,最后是五体投地,佩服的不行。

在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授课之后,殿试前三名还留在宫多呆了几个月,每次皇帝召开小型官员会议,除了召集各重要部门主官外,他们三人也可以旁听。

这样一直到九月份,马光祖来松江盐业公司。

来之前他算是经过相关培训,也知道两宋现在盐税关系重大,除了和朝廷收入挂勾,还和地方官绅势力有关联。

朝廷想整顿好盐税,和治理地方官绅势力是需要一起的。

好在皇帝已经在全国开始丈量粮田,借量田的事,重点打击的就是地方官绅,他到任后,就是需要借个契机,再打击下当地重要的盐霸盐商。

九月初三,马光祖来到下砂盐场,这里是盐业公司办公衙门所在。

副使、当地官员唐彬笑眯眯的接待了他。

当地接风宴好多当地官吏,唐彬好酒好菜招待马光祖,马光祖也不动声色也吃喝着,随便打听着本衙门的事。

盐公公司有两名副使,分别是唐彬和瞿来,这两人以前就是盐局副使。

两宋在盐场设盐局大使,副使,除了大使外,副使和其他盐场官员,全部选用当地富户充任,并且可以世袭。

所以松江附近有两家富商,即唐氏和瞿氏,从南宋一直到元朝,都是当地盐局官员,两家上百年不衰。

但南宋是盐业相当腐败,这两家表面帮官府做事,实际还贩卖私盐,基本是亏朝廷,肥自己。

到了元朝后,元人改制,不再惯着他们。

到元朝时,朝廷同样用瞿氏和唐氏为当地官员,但加了一条,一旦盐局亏本,就要两家富户赔偿。

元朝时还:“并海立官舍,兵卫森军营。私鬻官有禁,私鬻官有刑。团厅严且肃,立法无弊生”。由此有效地防止了私盐的贩卖,使国家能独专其利。

元朝干这套比南宋有经验多了,所以松江五个盐场在元朝时,年产盐为四千万斤,约是南宋时两三倍。

但元朝坏也坏在盐税上。

元初盐场出盐价也就在五十文左右,和南宋末期相似,但元朝的盐税占其收入的百分之八十,完全就靠盐来赚钱。

于是元朝时,盐的出场价越来越高,到中后期时,从盐场出价为两百五十文一斤,盐商拿到后,再贩到各商铺是五百文一斤,各商铺再卖给百姓是八百文一斤,盐价远超宋朝,也是历代皇朝中最贵的盐价。

元朝时,盐出场价为两百五十文每斤时,朝廷盐场支付给盐工的工钱是十二文,你看,朝廷白赚二十倍,资本家都看的流泪。

那两宋给多少呢?

马光祖当天就问唐彬和瞿来。

朝廷改制之后,两个副使,一个负责制盐,一个负责销售。

唐彬负责制盐,他说按朝廷新规,原来是十灶一甲,现在又加十甲为一团,原十灶一甲,设甲长和副甲长各一,十甲为一团,设团长和副团长各一。

朝廷不按产量给钱,直接给工资。

因为灶户都是全家世袭,朝廷新制,每户按成年丁口来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