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15章 冷兵器的三段击(2 / 2)

加入书签

他们打算往东过河,进陇州的,但过河后有一大片平原,蒙军追上来的话,他们要四面结阵,且容易被蒙军从四面围攻。

孟瑛的意思现在不往东了,直接往南沿葫芦河走,蒙军来了,就背河结阵,这样只需防正面。

高智耀一听就觉得有道理。

“牛群还管不管?”高智耀问要不要再兵分两路,赶一波牛羊往南,吸引蒙军注意,毕竟蒙军是为了牛羊来的。

孟瑛想了想,认为后面陈小刀的兵马就要上来,蒙军来后,肯定要先打掉他们的兵马。

而且他们刚才遭遇了一战,蒙军必定要来复仇。

当下两人就带着余下的几百西夏军和许大牛等宋军,掉转方向往南,沿着葫芦河边慢走,后面赶着几百头羊为食物。

大概半个时辰不到,西面和北面同时有西夏骑兵出现。

接着,“呜呜”在他们的西面和北面,又同时响起了号角声。

西面蒙军先出现,大股的精骑黑压压的出现在不远处的地平线上,速度又快又急,但很快又在一个高坡处停下,看向这边。

这股骑兵来的快,停下也快,看起来就是个个骑术精湛,操控战马相当娴熟。

反观东面的宋军,先是三三两两出现,接着才是一波一波,很多人弯着腰骑在马上,似乎比较疲惫或不适。

没办法,宋军大部份是带马的步军,骑术真不咋的。

也是赵与芮和西夏达成联盟之后,西夏源源不断的提供战马,他们凤翔才配上大量战马。

这些人快马赶到这里,很多人都跑的七上八下,还有不少人,在路上坠过马。

前面跑来的西夏骑兵是哨骑,一波是查探蒙军主力,一波是联系后面宋军。

两波人一同跑向孟瑛他们。

“来了来了,蒙军主力约千骑。”西面来的西夏骑兵狼狈的跑到高知耀这边。

高知耀一脸黑线,蒙军都到面前了,你们才回来?

不过他也没说什么,刚刚沙德尔派了十骑出去查探消息,现在回来只有三骑。

另一侧的人到后向孟瑛道,宋军后阵共三千人,两千五百步骑,五百马车兵(其实是炮兵)。

他们得到命令快速支援这边后,来了两千骑,还有五百步骑护着五百马车兵在后面赶路,距离这里约二十里。

孟瑛这边还有近百西夏骑,加上宋军就是两千多对一千。

应该能打打?

孟瑛立刻带人迎上去,两边很快汇合,对面是副将张能,带了两千骑,其中大部分是步兵带马,真正的骑兵只有五百人,正好一个营。

张能是川军,和守大散关的张宣是族人。

凤翔守军,或者说四川守军现在由三部份组成。

因为吴阶兄弟在时,川军号称吴家军,全是吴家的兵马,要不是正好金国强盛,屡次攻打宋朝,换和平时期,吴家能在四川自立,再弄个蜀国。

赵与芮上台后,先后把孟瑛的忠顺军,还有自己在济州练的兵马调派过来。

部份基层军官,和所有的炮兵军官,全是陈小刀带来的人。

然后忠顺军和川军混在一起,组成了现在的四川都司兵马。

而且原本的川军其实也分两部,有忠义军和朝廷军,忠义军是地方组织的,后来投效朝廷。

这么多系统看起来有些乱,经过赵与芮一年多的整训和调配,目前已经融为一体。

双方汇合之后,孟瑛是副将,张能也是副将,但孟瑛自觉年青,为了礼貌请张能指挥。

张能也不客气,看了看前面蒙军,开口道:“只有背水一战,靠河结阵,以骑兵护两翼,步兵在中间。”

川军打仗的方式还是吴璘留下的,历史上称之为“叠阵”。

即兵马分四层,让长枪兵在前面防御,蹲着不动,第二层是步兵强弓编队,第三层是强弩,神臂弓在第四层。

等敌兵迫近到百步的距离,神臂弓先射,距离七十步时强弩发射,再近到五十步时用步弓。(后来赵与芮认为南宋打法,是冷兵器的三段击,其实相当先进。)

若敌人阵脚一乱,隐蔽在两翼的骑兵一起杀出。

为保险起见,叠阵有主阵和次阵,即使主阵被冲破,后面还有一道完全一样的防线。

用吴璘的话说,这种阵法是专门针对金人“二酋(两大主帅兀术和撒离喝)”的,“敌虽锐,不能当也!”

吴玠吴璘兄弟在川中时,这套阵法屡试不爽,宋军其他部队也用过,打西夏打金国都经常取胜。

这套阵法有两个关键,一是前面长枪兵要能挡的住,不会崩,二是对弓弩手要求高,阵中有接近七成是弓弩手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